——
項目緣起:畬族村太多,大多同質化
團結村位于德市區東部,距離建德主城區4公里左右。這是一個少數民族村,村里三分之一村民是畬族。近幾年團結村通過整理畬族文化、組織畬族婚禮、舉辦“三月三”畬族民俗文化節、打造畬族風情樓等,正在將團結村打造成一個畬族主題特色村寨。但除了墻上的幾個“畬”字,村內的畬族氣息并不濃厚,村莊裝扮也缺乏特色。
立足市場,畬族特色村并不稀奇,光建德本地就有5個畬族村,且同質化嚴重,畬族文化墻、畬族民俗體驗、畬族婚嫁、三月三、山哈酒、烏米飯……“再打畬族文化,用什么方式做,核心競爭力是什么”成了團結村亟需解決的難題。
火石方法:文化再生,為團結村找魂
提到團結村,不得不提團結村的精神地標——藍銀花。她是畬族婦女代表人物、醫術高超無私奉獻、畬族唯一的典型人大代表、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接見、全國勞動模范、全國“三八”紅旗手、四鄰八村的孩子們都喜歡叫她“藍媽媽……這些光榮的歷史,至今仍讓村里的老人津津樂道。
我們認為,“藍媽媽”不僅是團結村的精神地標,是團結村獨有的特色,更是團結村的文化之魂。在這里,學習藍媽媽的精神,學習藍媽媽的話語體系,在這里,每個人共享一個藍媽媽,在這里,每個人都是藍媽媽的孩子,在這里,每個人都像孩子一樣無拘無束,在這里,每個人都像孩子一樣簡單快樂……在這里,每個人都是孩子!
為團結村打造“六個一”
1.一個團結村品牌形象
以畬族特色彩編編織形成團結村的特色符號,將畬族特色和創意再生巧妙融合,形成團結村的特色符號標識。
2.一個藍媽媽超級IP
以藍媽媽的故事為主線,圍繞藍媽媽為核心,做足旅游體驗,刻畫了一個既生動形容又符合人物個性的IP形象。
3.一個藍媽媽的神奇背簍園
團結村的體驗打造既要延續藍媽媽的符號,又要迎合市場需求。
“背簍”具備畬族的特色,具有聯想性和延續性;承載著畬族的生活印記;承載著藍媽媽文化和精神;承載著濃濃的鄉愁記憶;承載著童年的生活記憶;承載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想象……一只神奇的背簍串聯起的團結村玩法。
藍媽媽的踏福綠道、藍媽媽的雨水花園、藍媽媽的神秘山哈符壩、藍媽媽的四季菜園、藍媽媽的幸福稻田、藍媽媽的快樂秋千、藍媽媽的篝火晚會……一只神奇的背簍串聯起的團結村玩法。
4.一系列配套體驗業態
忘記回家酒坊、藍媽媽味道餐廳、藍媽媽手工鋪、藍媽媽彩帶坊、藍媽媽小院、聽媽媽的話故事館……
5.一批村內基礎提升
6.一套藍媽媽牌產品
藍媽媽的神奇好物、藍媽媽給你包的烏米粽、藍媽媽給你包的烏米麻糍、藍媽媽的一簍好物、藍媽媽讓你好好泡澡……